维氏:划过130年的锋芒
自1815年宣布“永久中立”以来,山地小国瑞士的军队就从未像模像样地介入过任何一场战争,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弱国”;但换个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军工强国”,因为它所首创的军用组合工具刀经过130余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且绝大多数人都可合法拥有的“军工产品”。在数以亿计的拥趸者中不乏名流巨贾、明星政要,军刀俨然成为了与钟表比肩的另一张瑞士名片。
相传数百年前每到大雪封山、少有生意上门时,瑞士工匠们就会设计制作各种计时装置,并比拼谁家的作品能最精确地指示冰雪消融的日子,“小资”味甚浓。如今的瑞士军刀虽与瑞士钟表齐名,但其出身却要“草根”许多——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
瑞士人卡尔·埃尔森纳在德国南部打工数年之后回到了位于瑞士施夫州的家乡。当时施夫州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很多年轻农民被迫移民北美、澳洲或新西兰。卡尔于1884年在施夫州宜溪镇建立了一家刀具厂,为了进一步创造就业机会,卡尔又于1891年创建了瑞士刀匠大师协会,联合国内刀匠制作士兵用刀,并以此替代从德国的进口产品。
1891年10月,刀匠协会制造了第一批军刀,并发往瑞士军队。当时军刀采用木手柄,除了主刀外,仅整合了两种工具——螺丝起子和开罐器。实际上,这种简单而实用的设计为此后全球组合刀具行业提供了范本:时至今日,这种刀型仍是许多厂家的畅销品——即使最地道的瑞士原产军刀也从未放弃这种设计,只是稍加改良。
此后,卡尔开始制造其他设计精巧的袖珍组合刀具。他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数字-字母组合来命名产品,而是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称为“学生刀”、“军官刀”和“农夫刀”等,用途和目标消费群体变得一目了然。
当时士兵刀非常粗笨,卡尔特别为军官们制造了重量较轻且外观精美的刀具,除了具备士兵刀的刃具、锥子、开罐器和螺丝起子外,还有一个小刀片和一个专门开启葡萄酒瓶的拔塞钻。这种安装了六种工具的新型号被称为“军官刀”,于1897年6月正式注册。今天,“军官刀”已成为瑞士军刀的中文官方名称。
1909年,卡尔为了纪念刚刚去世的母亲,开始在军刀的红色握把上加刻白色十字盾牌,并以母亲的名字Victoria(维多利亚,意为“胜利”,也暗合了产品的军事用途)作为商标——维氏品牌就此诞生。
1921年不锈钢的发明成为维氏军刀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新材料使刀具更加耐用和便于维护,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不久后,Victoria品牌名便与Inox(不锈钢)材料名合为一体,成为沿用至今的VICTORINOX商标。
1945至1949年间,维氏袖珍刀被大批量出售给美国军方。这批订单给维氏带来的最大回报并非普通商业利润,而是免费的全球推广:维氏军刀跟随美国海外驻军的足迹走遍世界各地,而手持军刀削树棍、剪电线、开罐头的大兵们也就成了维氏的活广告。
瑞士外交官和军方高官经常向出访的东道国赠送瑞士军刀,而飞行员们也对它情有独钟。1960年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鲍尔斯驾驶U2侦察机在俄罗斯上空被击落后,他身上的所有物品被公诸于众,其中就有一只红色刀把的瑞士军刀。
如今的维氏早已从当年的小作坊发展成拥有千余名员工的大型刀具企业,也是欧洲最大的刀具制造商;精心制造保证了数十年的使用寿命,也印证着维氏的广告语:“瑞士军刀,一生相伴。”
人性化设计和卓越质量也让维氏军刀成为许多文艺和政商名流的爱物。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入主白宫期间曾将4000只刻有他姓名起首字母的军刀赠给访客。包括财富500强在内的众多知名商业机构也纷纷向维氏订购附加自有商标和文案的定制化军刀作为礼品。
维氏创始人卡尔的曾孙小卡尔目前仍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最引以为荣的产品也是该公司有史以来功能最齐全的刀具——“瑞士冠军”,它设有大小刀片、酒瓶塞钻、开罐器、螺丝起子、钻孔锥、镊子、剪刀、多用途钩、木锯、钢锉、钳子、放大镜、圆珠笔和大头针等33种功能,而三维尺寸仅为9.1×2.6×3.3厘米,自重185克。这种堪称“世界设计经典”的“迷你工具箱”也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慕尼黑应用艺术博物馆收藏。
维氏公司军刀日产量在3万只左右,但仍供不应求。小卡尔说:“我们也曾考虑在海外建厂扩产,但为保证一贯品质,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坚持本土制造有利于保证纯正的瑞士品质。”
但是,“9·11”事件后全球交通运输业对刀具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管制,而维氏军刀作为著名的旅行刀具,销售也遭到重创,但维氏仍坚持创新。“关注消费者需求是维持自身吸引力的保证,”小卡尔说,“热心消费者与我们分享使用军刀的心得并提出建议。公司据此进行研发,添加新功能。”
创新固然可贵,但维氏身处传统制造行业,经过百余年发展,许多专利技术和设计早已过了保护期——毋庸讳言,维氏军刀最大的劲敌就是仿制。不仅中国消费者对本地仿制和冒牌的多功能刀具司空见惯,德、法、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仿制者也乐此不疲,这虽然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瑞士军刀的受欢迎程度,但那些仿制者技术成熟、仿品质量高超,对维氏的冲击也就更强烈。
虽然瑞士不惜通过专项立法来保护瑞士军刀商标权益,派往各国的使节和参赞也在马不停蹄地奔走斡旋,但所谓“革命靠自觉”,仿制者难以自断“拿来主义”的财路,消费者也无法“高性价比”的诱惑。更重要的是,维氏近年启动了业务多元化战略,通过品牌特许经营,将业务延伸到了手表、箱包、数码小工具等诸多领域,产地也从瑞士本土泛化到世界各国。这不仅为“全球山寨”大开了方便之门,而且授权生产商素质的良莠不齐也在不断侵蚀维氏品牌的含金量。高端品牌因过度透支而“英年早逝”的案例已绝非凤毛麟角,维氏军刀恐怕不可不察。
本文由:OB欧宝娱乐唯一官方网址提供